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

  •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从零基础新人到科创人才 宝藏团队屡获大奖

[楚天都市报]4位老师带着20名本科生搞科研

更新时间:2024-11-19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     更多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4位老师带着20名本科生一起搞科研,屡屡发表高水平论文和获批国家发明专利。近日,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捷报频传,成功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涵盖了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的多个关键领域。面对丰厚的科研成果,团队负责人杨威说:“我常给同学们讲,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本科生团队屡获科创大奖

11月15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智能系统与技术研究中心,团队成员、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黄健正在对比分析多模态遥感数据的性能指标。

谈起自己的科创之路,黄健显得沉稳自信:“我是从大二暑假加入团队的,还有同学是大一暑假进来的,可以说都是零起点和纯‘小白’,所以要比别人花更多时间。”他说,“两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论,遇到挑战,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目前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有杨威、王颖、阳威、端海旺4位教师以及20名学生,来自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

“发挥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杨威介绍,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于2024年8月成功获批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之后在多模态遥感影像配准、多时相遥感变化检测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今年以来,团队已撰写并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0项,在遥感顶级期刊TGRS及KB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获批科技成果奖励1项。同时团队学生成员,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等各类比赛中,均斩获大奖,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也成为同学们口中的科创“加速营”。

团队成员都要做到“三个一”

如何把本科生带成过硬的科创战队?杨威有一套自己的“战法”。

2020年,结束了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二站博士后生涯,杨威来到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杨威说:“学生到了大学阶段,训练、竞赛、创新和科研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必经之路。面对本科生,我们能不能拿下来,一开始确实有些担心。”

为此,杨威把切入点首先落在了课堂上,“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成了他坚持的讲课原则,并且时常在课后听取学生反馈意见。

已拥有三篇受理专利的江林烨同学说,杨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旁征博引,通俗易懂”,他回忆,比如讲机器学习的基本理论K近邻算法时,大家看到一大堆公式都很发怵,“杨老师只说了8个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一下子就进入了状态。”

同事朱忠敏教授提到,杨老师给学生定了“三个一”的计划:大学四年里,每人要发表一篇论文、撰写或获得一项专利、利用专业所学做一个应用程序。

“一开始大家觉得目标定高了,但是四年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远远超过这个目标,老师要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和战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受益。”杨威介绍。

相关链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媒体聚焦

从零基础新人到科创人才 宝藏团队屡获大奖

[楚天都市报]4位老师带着20名本科生搞科研

2024-11-19 16:47:10

  • 杨威(左二)正在指导学生 通讯员供图
<<< 上一张
下一张 >>>

4位老师带着20名本科生一起搞科研,屡屡发表高水平论文和获批国家发明专利。近日,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捷报频传,成功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涵盖了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的多个关键领域。面对丰厚的科研成果,团队负责人杨威说:“我常给同学们讲,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本科生团队屡获科创大奖

11月15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智能系统与技术研究中心,团队成员、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黄健正在对比分析多模态遥感数据的性能指标。

谈起自己的科创之路,黄健显得沉稳自信:“我是从大二暑假加入团队的,还有同学是大一暑假进来的,可以说都是零起点和纯‘小白’,所以要比别人花更多时间。”他说,“两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论,遇到挑战,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目前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有杨威、王颖、阳威、端海旺4位教师以及20名学生,来自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

“发挥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杨威介绍,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于2024年8月成功获批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之后在多模态遥感影像配准、多时相遥感变化检测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今年以来,团队已撰写并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0项,在遥感顶级期刊TGRS及KB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获批科技成果奖励1项。同时团队学生成员,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等各类比赛中,均斩获大奖,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也成为同学们口中的科创“加速营”。

团队成员都要做到“三个一”

如何把本科生带成过硬的科创战队?杨威有一套自己的“战法”。

2020年,结束了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二站博士后生涯,杨威来到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杨威说:“学生到了大学阶段,训练、竞赛、创新和科研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必经之路。面对本科生,我们能不能拿下来,一开始确实有些担心。”

为此,杨威把切入点首先落在了课堂上,“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成了他坚持的讲课原则,并且时常在课后听取学生反馈意见。

已拥有三篇受理专利的江林烨同学说,杨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旁征博引,通俗易懂”,他回忆,比如讲机器学习的基本理论K近邻算法时,大家看到一大堆公式都很发怵,“杨老师只说了8个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一下子就进入了状态。”

同事朱忠敏教授提到,杨老师给学生定了“三个一”的计划:大学四年里,每人要发表一篇论文、撰写或获得一项专利、利用专业所学做一个应用程序。

“一开始大家觉得目标定高了,但是四年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远远超过这个目标,老师要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和战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受益。”杨威介绍。

相关链接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